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、三中全会精神,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践行人民城市理念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充分发挥学校特色与专业优势,在学校“人民城市”大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基础上,建筑学院开展“人民城市”大学生社会实践课和实践活动。
5月20日,建筑学院“人民城市”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团队走进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,开展以“当AI辅助遇上建筑设计”为主题的实践学习活动。本次课程由梁佳老师带队,助教建研244班张鑫浩、杨一诺协同组织,规232班王美涵、建城221班李围麦担任朋辈辅导员助教,建筑学院大一新生24人参与。
团队合影
活动伊始,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信息部部长梁楠致开幕辞。他强调,AI技术正深刻改变传统建筑设计模式,从方案生成到数据分析,智能工具的应用已渗透至全流程。他寄语学生:“未来建筑师需兼具人文关怀与技术思维,希望本次实践能帮助大家理解科技赋能设计的底层逻辑。”
随后,数驱设计实验室主任王鲁丽以《AI辅助建筑设计》为题展开专题讲座。她通过案例演示,系统讲解AI在参数化设计、能耗模拟及空间优化中的实践价值,并现场指导学生操作智能设计平台。学生们通过实时交互,体验了AI生成方案、优化结构的高效性,直观感受技术对设计思维的拓展。
《AI辅助建筑设计》主讲:王鲁丽 数驱设计实验室主任
学生提问环节
自由交流环节中,学生围绕“AI伦理”“人机协同设计边界”等议题展开讨论。张鑫浩结合自身参与城市更新项目的经历,启发性提出“技术应服务于人的需求,而非替代创造力”;杨一诺则从技术落地角度,分享了AI在历史街区保护中的创新应用。
活动尾声,团队参观了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史馆与礼士书房。院史馆内陈列的经典项目图纸与数字化成果对比,生动展现行业从手绘到智能设计的时代跨越;礼士书房则通过建筑典籍与智能检索系统的结合,为学生提供了跨时空的设计灵感来源。
学生参观院史馆、礼士书房
梁佳老师表示,本次实践是‘人民城市’理念的生动诠释。AI不仅是工具,更是推动设计回归人性化、可持续化的催化剂。希望同学们以技术为舟、人文为舵,在未来的建筑探索中实现科学与艺术的平衡。
梁佳老师总结
此次实践活动,不仅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 AI 辅助在建筑设计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,更启发了他们对未来建筑设计方向的深入思考。未来,建筑学院还将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 “人民城市” 社会实践活动,引导更多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,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专业素养,为推动建筑领域的创新发展贡献青春力量。